浩南小说网 > 危机中的忧与思(财经郎眼07) > 第4章 中美物价比较(1)
第4章 中美物价比较(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浩南小说网 www.hnnys.com,最快更新危机中的忧与思(财经郎眼07)最新章节!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文章从牛仔裤、公交车,甚至猪肉价格等方面入手,将北京与纽约的物价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纽约的“奢侈品”比北京便宜,但纽约公交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比北京贵很多。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舆论对中美物价对比的再次关注。中国和美国这两大经济体越来越多地被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比较,到底该如何将中美物价进行对比?物价差异的背后又体现了什么?成为媒体普遍争论的焦点。
谁在购买天价商品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做了一个调查报告,说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86%的消费者指出要降低消费,14%的消费者指出要提高消费。透过这个数据,我们发现为什么高端产品在我们国家比在美国卖得贵,就是这14%的人群推动的。
(嘉宾介绍:王福重,知名学者)
王牧笛:我们之前聊过中美的楼市比较、中美的股市比较、中美的医疗比较、中美的教育比较,也部分地谈过中美的物价比较。不过最近《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中美物价比较的文章,叫《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大讨论。咱们也借势再聊一聊,用我们“郎眼”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个短片: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文章从牛仔裤、公交车,甚至猪肉价格等方面入手,将北京与纽约的物价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纽约的“奢侈品”比北京便宜,但纽约公交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比北京贵很多。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舆论对中美物价对比的再次关注。中国和美国这两大经济体越来越多地被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比较,到底该如何将中美物价进行对比?物价差异的背后又体现了什么?成为媒体普遍争论的焦点。
王牧笛:教授,我这个人比较土,没怎么出过国。少壮不努力,至今在内地。
郎咸平:有时候也得说说实话,你说这个话是好的,鼓励你这么说。
王牧笛:那教授是走过南闯过北,喝过美利坚的水。我想先请教授现身说法一下,在美国那么多年,您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人民日报》给出的这个表格,它用这样一种方式比较科学吗?靠谱吗?
郎咸平:今天我们谈的是《人民日报》,不是谈一般媒体。就《人民日报》而言,它能够这么报道,而且部分数据还是真实的,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当然对它的结论本身,我还是有不同看法的。
王牧笛:您这个表达很含蓄。
王福重:首先,《人民日报》我们是要学习的。但我觉得,比较两个国家的价格,意义不是特别大。为什么?好比说,我们中国的人口是13亿,美国的人口才3亿,但是美国创造的财富,比如说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比中国大。这样算下来的话,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十几倍,中国大概也就是它的十三四分之一。美国人的收入多,但每个人占有的商品数量也多,你把总的收入除以总的商品数量,就是美国的总价格水平。中国的人均收入比美国低,人均占有的商品数量也低,这一除就是中国的平均价格水平。这样看来,两个平均价格水平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结构肯定是不一样的。
王牧笛:您描述的是教科书里的一个世界,但是现实世界中跟它有很大的区别。《人民日报》这次是分门别类地给出了不同领域的商品,比如说奢侈品,奢侈品在中国的价格就比美国高得多。
郎咸平:多得多,真的是这样子。
王牧笛:而那些跟服务、知识产权相关的产品,美国又比中国高得多,这个道理在哪里?
郎咸平:你不要说我们有的比美国好,有的没有美国好,不是这样的。而是从这里面,我们忽略了一个现象。我们看看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做的一个调查报告,很有意思,报告说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86%的消费者指出要降低消费,14%的消费者指出要提高消费。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也就是说,透过这个数据,我们发现为什么高端产品在我们国家比在美国卖得贵,就是这14%的人群推动的。而且,在这14%的人里面很多都是企业家,最近由于我们的企业比较困难,所以他们都不做企业了,干嘛呢?从事高端消费。我们这个高端消费的需求本来就很大,加上税又重,因此我们的高端消费品比美国高很多倍。比如说汽车,在美国买辆宝马汽车根本不算什么,三四万美金就能买一个很好的,但在我们这里,三四万美金大概就只能买一个马自达这种水平的车。
王牧笛:都是马3,宝马3和马自达3。
郎咸平:而且最近的一些现象让我们感到忧心忡忡,一种特殊的消费形态让中国整个奢侈品的消费膨胀到不可想象的地步。我们还拿汽车来说吧,现在在中国,20万元以下的汽车都要降价才卖得出去,就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跟东南汽车的销售都下降了20%左右,利润下降了80%,整个中低端汽车的销量同比下降了6.92%,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有很多打算买车的老百姓现在不买了,还有一些老百姓想买贵的车。
王牧笛:就是电影《大腕》里面的那种消费观,叫我们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郎咸平:对,所以你看,同样是在上半年,豪华品牌,比如奔驰、宝马的销售增长率都是60%左右,而超豪华品牌的车增长率也很迅猛,法拉利的销量2010年同比增长了50%,玛萨拉蒂为128%,劳斯莱斯171%,简直是疯了,这个数据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王福重:刚才您说的普通车销量下降的问题,其实是因为这几年轿车的普及率比较高了,一些人本来想换车,可是他的收入并没有增加,想换换不了。而有钱人是越来越有钱,因此他们可以不断地花。
郎咸平:所以透过这个现象就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在加剧。这让我们感到担忧。
王福重:对。
王牧笛:而且教授,您刚才用了一个数字是14%,还有一个数字跟这个构成暗合,就是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最新的统计,说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3%。
郎咸平:差不多嘛。
王牧笛:大概这样一个比例的人群在购买天价的东西。
奢侈品是如何练成的
让我们感到担忧的是,如果这些富人只是为了自己消费,而不是想着如何替社会创造财富的话,中国的明天怎么办?
王福重:其实《人民日报》给的这个数据是对的,比如说纽约的一些东西比我们贵,而北京的一些东西比纽约贵,但是它没有说背后的原因。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就是我们中国的税制结构问题很大,比如说美国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里面含的税是很少的,基本上没有。而中国商品价格里面却含有很多税。税本来是跟商品的生产无关的,是我们硬加进去的东西。国外的奢侈品在我们进口的环节要交关税,比如说化妆品香奈儿是40%关税,然后还要交30%的消费税,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增值税,然后你卖的时候还要交增值税和消费税,这样加起来,我们这边的奢侈品就比美国、法国的要贵,甚至翻一番都不止。
郎咸平:翻几番呢。
王牧笛:还有其他费,比如高昂的物流成本。
王福重:对,还有这种费。
郎咸平:也就是我们之前算过的,从北京到上海的物流成本要高过从北京到纽约。
王福重:假定没有这些费——我们叫间接税,那奢侈品肯定没有这么贵。而欧美那些国家都没有这种税,因此价格肯定比我们便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奢侈品到中国后,只在一些大城市开店,就像达芬奇一样,所以它的租金很贵,还有代理费,也很贵,这就使得我们的奢侈品比美国贵得多得多。我们不是已经加入WTO了嘛,WTO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则就是取消关税,是一个零关税的世界,所以它应该是一样的价格才对。
郎咸平:还不止这样子,我们不谈进口的,就谈我们本地的奢侈品吧。比如说茅台酒,这几年的价格猛涨,从2006年的350块钱涨到现在的1950块,但是市场份额并没有扩大。为什么?就因为是这14%的人在喝茅台酒,不管你多贵他都会买。茅台酒厂的整个现金流从2006年的44个亿涨到今天的160个亿,怎么涨的?全部来自于涨价,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个问题就跟你刚刚讲的进口奢侈品有个很大的区别,因为没有关税,它是本地生产的,但是本地生产的奢侈品在四五年之内可以翻这么多番,而且销量一直是稳定的。
王牧笛:五粮液前不久也涨价,几轮涨价潮。
郎咸平:越涨越好。
王牧笛:厂家给的理由很雷人,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身份需求。
郎咸平:对,这个有点好笑。
王牧笛:透过这个你会看出,背后支撑奢侈品的这批人是永远都不缺钱的。
郎咸平:这是炫富。
王牧笛:其实是节日送礼、公款吃喝的这批人构成了高端白酒最重要的消费群。但是普通老百姓喝的酒,比如说五星杏花村,过春节的时候从58块跌到22块9毛,跌了6成,不好卖。为什么?因为86%的人喝不起,那就只能少喝点酒。
王福重:五粮液涨价就是跟随茅台,名酒都跟随茅台,茅台本来只是酒,酒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我相信茅台酒跟别的酒相比其实是一样的。
郎咸平:成本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
王福重:它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品,但是在当下,茅台酒已经不是消费品,它现在变成了投资品。为什么?首先是因为茅台酒的产量有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茅台是我们的国宴用酒,很多外国领导人都喝过。再加上对于中国的有钱人来讲,投资渠道很缺乏。因此他们就囤这个酒,反正酒又放不坏,所以这个酒就成了投资品。
郎咸平:我还要再补充你一下,2011年1月份杭州拍卖一瓶1958年的茅台酒,竟然卖到145万元。
王牧笛:对,都疯了。
王福重:有可能是假的,我说是有可能。最近有一幅画,说是徐悲鸿的真迹,而且还有徐悲鸿的儿子的背书,现在不也说是假的吗?
王牧笛:拍了7280万元。
王福重:其实那个不是徐悲鸿画的,而是他一个学生的习作。那个画画的也不是徐悲鸿过去的夫人,而是一个来自河北廊坊的模特。但是这个不要紧,重要的是得有人背书。
王牧笛:但是王老师,您不觉得现在这帮奢侈品的买主们不在乎真假吗?是“达芬奇”又怎么样呢?他们买的是一个面子,是一个品牌。而且现在还有种趋势,就是奢侈品的购买人群在低龄化。我这里有一个最新公布的数据,是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年到2011年度的官方报告,报告讲73%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不满45岁。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欧美国家的奢侈品大部分都是那些中老年的富人在买,但在中国,这些奢侈品消费人群都是这些拼爹的、坑爹的富二代。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文章从牛仔裤、公交车,甚至猪肉价格等方面入手,将北京与纽约的物价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纽约的“奢侈品”比北京便宜,但纽约公交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比北京贵很多。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舆论对中美物价对比的再次关注。中国和美国这两大经济体越来越多地被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比较,到底该如何将中美物价进行对比?物价差异的背后又体现了什么?成为媒体普遍争论的焦点。
谁在购买天价商品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做了一个调查报告,说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86%的消费者指出要降低消费,14%的消费者指出要提高消费。透过这个数据,我们发现为什么高端产品在我们国家比在美国卖得贵,就是这14%的人群推动的。
(嘉宾介绍:王福重,知名学者)
王牧笛:我们之前聊过中美的楼市比较、中美的股市比较、中美的医疗比较、中美的教育比较,也部分地谈过中美的物价比较。不过最近《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中美物价比较的文章,叫《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大讨论。咱们也借势再聊一聊,用我们“郎眼”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个短片: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文章从牛仔裤、公交车,甚至猪肉价格等方面入手,将北京与纽约的物价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纽约的“奢侈品”比北京便宜,但纽约公交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比北京贵很多。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舆论对中美物价对比的再次关注。中国和美国这两大经济体越来越多地被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比较,到底该如何将中美物价进行对比?物价差异的背后又体现了什么?成为媒体普遍争论的焦点。
王牧笛:教授,我这个人比较土,没怎么出过国。少壮不努力,至今在内地。
郎咸平:有时候也得说说实话,你说这个话是好的,鼓励你这么说。
王牧笛:那教授是走过南闯过北,喝过美利坚的水。我想先请教授现身说法一下,在美国那么多年,您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人民日报》给出的这个表格,它用这样一种方式比较科学吗?靠谱吗?
郎咸平:今天我们谈的是《人民日报》,不是谈一般媒体。就《人民日报》而言,它能够这么报道,而且部分数据还是真实的,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当然对它的结论本身,我还是有不同看法的。
王牧笛:您这个表达很含蓄。
王福重:首先,《人民日报》我们是要学习的。但我觉得,比较两个国家的价格,意义不是特别大。为什么?好比说,我们中国的人口是13亿,美国的人口才3亿,但是美国创造的财富,比如说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比中国大。这样算下来的话,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十几倍,中国大概也就是它的十三四分之一。美国人的收入多,但每个人占有的商品数量也多,你把总的收入除以总的商品数量,就是美国的总价格水平。中国的人均收入比美国低,人均占有的商品数量也低,这一除就是中国的平均价格水平。这样看来,两个平均价格水平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结构肯定是不一样的。
王牧笛:您描述的是教科书里的一个世界,但是现实世界中跟它有很大的区别。《人民日报》这次是分门别类地给出了不同领域的商品,比如说奢侈品,奢侈品在中国的价格就比美国高得多。
郎咸平:多得多,真的是这样子。
王牧笛:而那些跟服务、知识产权相关的产品,美国又比中国高得多,这个道理在哪里?
郎咸平:你不要说我们有的比美国好,有的没有美国好,不是这样的。而是从这里面,我们忽略了一个现象。我们看看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做的一个调查报告,很有意思,报告说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86%的消费者指出要降低消费,14%的消费者指出要提高消费。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也就是说,透过这个数据,我们发现为什么高端产品在我们国家比在美国卖得贵,就是这14%的人群推动的。而且,在这14%的人里面很多都是企业家,最近由于我们的企业比较困难,所以他们都不做企业了,干嘛呢?从事高端消费。我们这个高端消费的需求本来就很大,加上税又重,因此我们的高端消费品比美国高很多倍。比如说汽车,在美国买辆宝马汽车根本不算什么,三四万美金就能买一个很好的,但在我们这里,三四万美金大概就只能买一个马自达这种水平的车。
王牧笛:都是马3,宝马3和马自达3。
郎咸平:而且最近的一些现象让我们感到忧心忡忡,一种特殊的消费形态让中国整个奢侈品的消费膨胀到不可想象的地步。我们还拿汽车来说吧,现在在中国,20万元以下的汽车都要降价才卖得出去,就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跟东南汽车的销售都下降了20%左右,利润下降了80%,整个中低端汽车的销量同比下降了6.92%,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有很多打算买车的老百姓现在不买了,还有一些老百姓想买贵的车。
王牧笛:就是电影《大腕》里面的那种消费观,叫我们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郎咸平:对,所以你看,同样是在上半年,豪华品牌,比如奔驰、宝马的销售增长率都是60%左右,而超豪华品牌的车增长率也很迅猛,法拉利的销量2010年同比增长了50%,玛萨拉蒂为128%,劳斯莱斯171%,简直是疯了,这个数据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王福重:刚才您说的普通车销量下降的问题,其实是因为这几年轿车的普及率比较高了,一些人本来想换车,可是他的收入并没有增加,想换换不了。而有钱人是越来越有钱,因此他们可以不断地花。
郎咸平:所以透过这个现象就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在加剧。这让我们感到担忧。
王福重:对。
王牧笛:而且教授,您刚才用了一个数字是14%,还有一个数字跟这个构成暗合,就是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最新的统计,说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3%。
郎咸平:差不多嘛。
王牧笛:大概这样一个比例的人群在购买天价的东西。
奢侈品是如何练成的
让我们感到担忧的是,如果这些富人只是为了自己消费,而不是想着如何替社会创造财富的话,中国的明天怎么办?
王福重:其实《人民日报》给的这个数据是对的,比如说纽约的一些东西比我们贵,而北京的一些东西比纽约贵,但是它没有说背后的原因。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就是我们中国的税制结构问题很大,比如说美国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里面含的税是很少的,基本上没有。而中国商品价格里面却含有很多税。税本来是跟商品的生产无关的,是我们硬加进去的东西。国外的奢侈品在我们进口的环节要交关税,比如说化妆品香奈儿是40%关税,然后还要交30%的消费税,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增值税,然后你卖的时候还要交增值税和消费税,这样加起来,我们这边的奢侈品就比美国、法国的要贵,甚至翻一番都不止。
郎咸平:翻几番呢。
王牧笛:还有其他费,比如高昂的物流成本。
王福重:对,还有这种费。
郎咸平:也就是我们之前算过的,从北京到上海的物流成本要高过从北京到纽约。
王福重:假定没有这些费——我们叫间接税,那奢侈品肯定没有这么贵。而欧美那些国家都没有这种税,因此价格肯定比我们便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奢侈品到中国后,只在一些大城市开店,就像达芬奇一样,所以它的租金很贵,还有代理费,也很贵,这就使得我们的奢侈品比美国贵得多得多。我们不是已经加入WTO了嘛,WTO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则就是取消关税,是一个零关税的世界,所以它应该是一样的价格才对。
郎咸平:还不止这样子,我们不谈进口的,就谈我们本地的奢侈品吧。比如说茅台酒,这几年的价格猛涨,从2006年的350块钱涨到现在的1950块,但是市场份额并没有扩大。为什么?就因为是这14%的人在喝茅台酒,不管你多贵他都会买。茅台酒厂的整个现金流从2006年的44个亿涨到今天的160个亿,怎么涨的?全部来自于涨价,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个问题就跟你刚刚讲的进口奢侈品有个很大的区别,因为没有关税,它是本地生产的,但是本地生产的奢侈品在四五年之内可以翻这么多番,而且销量一直是稳定的。
王牧笛:五粮液前不久也涨价,几轮涨价潮。
郎咸平:越涨越好。
王牧笛:厂家给的理由很雷人,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身份需求。
郎咸平:对,这个有点好笑。
王牧笛:透过这个你会看出,背后支撑奢侈品的这批人是永远都不缺钱的。
郎咸平:这是炫富。
王牧笛:其实是节日送礼、公款吃喝的这批人构成了高端白酒最重要的消费群。但是普通老百姓喝的酒,比如说五星杏花村,过春节的时候从58块跌到22块9毛,跌了6成,不好卖。为什么?因为86%的人喝不起,那就只能少喝点酒。
王福重:五粮液涨价就是跟随茅台,名酒都跟随茅台,茅台本来只是酒,酒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我相信茅台酒跟别的酒相比其实是一样的。
郎咸平:成本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
王福重:它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品,但是在当下,茅台酒已经不是消费品,它现在变成了投资品。为什么?首先是因为茅台酒的产量有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茅台是我们的国宴用酒,很多外国领导人都喝过。再加上对于中国的有钱人来讲,投资渠道很缺乏。因此他们就囤这个酒,反正酒又放不坏,所以这个酒就成了投资品。
郎咸平:我还要再补充你一下,2011年1月份杭州拍卖一瓶1958年的茅台酒,竟然卖到145万元。
王牧笛:对,都疯了。
王福重:有可能是假的,我说是有可能。最近有一幅画,说是徐悲鸿的真迹,而且还有徐悲鸿的儿子的背书,现在不也说是假的吗?
王牧笛:拍了7280万元。
王福重:其实那个不是徐悲鸿画的,而是他一个学生的习作。那个画画的也不是徐悲鸿过去的夫人,而是一个来自河北廊坊的模特。但是这个不要紧,重要的是得有人背书。
王牧笛:但是王老师,您不觉得现在这帮奢侈品的买主们不在乎真假吗?是“达芬奇”又怎么样呢?他们买的是一个面子,是一个品牌。而且现在还有种趋势,就是奢侈品的购买人群在低龄化。我这里有一个最新公布的数据,是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年到2011年度的官方报告,报告讲73%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不满45岁。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欧美国家的奢侈品大部分都是那些中老年的富人在买,但在中国,这些奢侈品消费人群都是这些拼爹的、坑爹的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