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抗倭大任7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浩南小说网 www.hnnys.com,最快更新寒门皇帝最新章节!
想法是好想法,虽然历史上传的神乎其神,不过乐文也没有真正的切身试验过,自然也不知道效果倒地如何了。
狼筅这种武器还好说,给韩县令说了一下,韩县令就派人去办了。
可是这收人却是一大难题。
也不是收不到人,而是报名想当衙役的,大多都是只懂种地的民兵,那些江湖上的豪侠和有些身手的武林人士却没有一个来报名,这倒是让乐文够头疼的。
“文哥,都收了三天,怎么才收了五个人啊……,要不然就把那些前来报名的民兵收了吧。”
龙超挠了挠后脑勺,看了看一脸惆怅的乐文,有些奇怪的问道。
“我倒是也想把那些民兵收下来,可是他们的力气根本就挥舞不动狼筅,即便让他们拿盾牌、长枪或者镗钯,但是他们没有武功底子,那不是让他们去送死吗……,就这五个人还是里面有些力气的,要不是倭寇随时都有可能袭击县城,我肯定是不要的。”
乐文单手托着下巴,抬眼看了一眼龙超,然后垂下眼皮,若有所思的淡淡说道。
“这倒也是,不过这个狼筅着实不太好看,兄弟我可不要拿这玩意杀敌……”龙超瞅了一眼立在墙上的狼筅,心生不悦的说道。
“这个为兄早就给你想到了,我前两日就听说城里有个姓张的铁匠,手艺很好,我专门找到了这个张铁匠,然后给他画了一副龙胆枪的模型,现在就等张铁匠十日后交货,看打造的怎么样了。”乐文看着龙超一脸不乐意的样子,淡淡一笑说道。
“龙胆枪?这个名字听着倒是霸气侧漏,希望用起来也像它的名字一样霸气吧。”龙超听到龙胆枪这个名字,倒是有些感兴趣。
“放心吧,只要那个张铁匠不是个徒有名气的棒槌,按照为兄说的那样打造,肯定让你满意。”
乐文为了能让龙超用着顺手,特意嘱咐让张铁匠把龙胆枪加重了,这把龙胆枪有八十斤重,长一丈八,也就是差不多四米多长,碗口粗细,长度和张飞的丈八点钢矛长度差不多,但是重量却比丈八点钢矛多了十七斤。
这简直就是加强版的龙胆枪啊,非一般人能用的动的,也就像龙超这种天生神力的人,才能用起来合手吧。
用这龙胆枪,不管是扫还是挑,倭寇只要挨上一下,恐怕都会受不了吧,轻则身受重伤,重则命丧当场。
说起这次的倭寇,虽然只有五人,可是竟然全是真倭,这也难怪乐文手下的那十名衙役,只是片刻之间就被他们给收拾了。
话说明代江浙沿海居民第一次看到倭寇,没有丝毫警惕性,像看动物园猴子一样。
在一个普通的早晨,浙江嘉兴盐邑县早起赶海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一艘长八九丈的海船停泊在海滩,船上有六十几个“髡头鸟音“的怪人,还带着枪刀弓矢。
当地的巡海官军百余名围了上去,问他们为何而来,无奈语言不通,只好搬出一张小木柜铺上纸,用笔交谈,船上一个懂汉字的人写道:“我们是日本人,从本国而来,停船是因为舵坏了,想问你们借点粮食,等修好舵就走。我们不是坏人,不要逼迫我们,不然我们就和你们拼命。“
海边来了好多外国人!整个县城的人都轰动了,扶老携幼地赶去看稀罕,当时承平已久,老百姓都指指点点嘻嘻哈哈,没有一个知道害怕。到了黄昏,突然之间,船上的日本人一起站起来,张弓射出燕尾利箭,把周围的官军全部射死。旁观者这才知道是海贼,发一声喊,哭爹喊娘地奔入城,赶紧关上城门开始防御。
但是,倭寇虽来自日本,日本人的姓名却很少在明朝史料上出现,大多为“二大王“、“倭酋“、“船主“之类模糊称谓。笔者手上的资料中,能确定是“真倭“的只有“门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稽天新四郎“、“辛五郎“、“日向彦太郎“、“和泉细屋“、“善妙“、“庄公“等寥寥数人,而且这些名字不一定确切。
在近代以前,大多数日本人只有名没有姓,有姓的只有士族以上的阶层,而且全日本也没几个姓,如著名的源氏、平氏等皇族姓氏。一直到明治八年,政府颁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否则受罚。
说来有趣,这一下,造成了日本姓氏天马行空般地海量发展。据统计,现代日本的姓氏数目超过了十万,而中国十三亿人,加上少数民族的姓氏,才不过一万出头。
话说剃头梳髻的就都是日本人吗?如果你这么想,那么你就错了。
当时一个昆山人被倭寇掳走五十几天后逃生归来,他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船上大概两百个倭寇,有福建、温州、台湾、宁波人,也有几个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占十之六七。梳着髻的日本酋只有十几个。“两百个倭寇中,只有十几个真倭,明史说的“十之三“看来还夸大了。
元末明初的倭寇以日本人为主,但到了明朝中叶,倭寇的主力就是中国人了。
对假倭的身份问题,明人郑晓是这样总结的:“小民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为之奸细,为之乡道。弱者图饱暖旦夕,强者忿臂欲泄其怒。“一句话: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书生也做贼?没错。有个书生写了这么一首诗:“海雾晓开合,海风森复寒。衰颜欢薄酒,老眼傲惊湍。丛市人家近,平沙客路宽。明朝睛更好,飞翠泼征鞍。“
这首五言律诗词句清丽,意境恬淡,大得唐诗三昧,作者就是一个不知名的书生倭寇。
就是倭寇撤退后他题在庙壁上的。如此文采令采九德大为感慨:“观此四十余贼,亦有能题咏者,则倡乱者岂真倭党哉?“
想法是好想法,虽然历史上传的神乎其神,不过乐文也没有真正的切身试验过,自然也不知道效果倒地如何了。
狼筅这种武器还好说,给韩县令说了一下,韩县令就派人去办了。
可是这收人却是一大难题。
也不是收不到人,而是报名想当衙役的,大多都是只懂种地的民兵,那些江湖上的豪侠和有些身手的武林人士却没有一个来报名,这倒是让乐文够头疼的。
“文哥,都收了三天,怎么才收了五个人啊……,要不然就把那些前来报名的民兵收了吧。”
龙超挠了挠后脑勺,看了看一脸惆怅的乐文,有些奇怪的问道。
“我倒是也想把那些民兵收下来,可是他们的力气根本就挥舞不动狼筅,即便让他们拿盾牌、长枪或者镗钯,但是他们没有武功底子,那不是让他们去送死吗……,就这五个人还是里面有些力气的,要不是倭寇随时都有可能袭击县城,我肯定是不要的。”
乐文单手托着下巴,抬眼看了一眼龙超,然后垂下眼皮,若有所思的淡淡说道。
“这倒也是,不过这个狼筅着实不太好看,兄弟我可不要拿这玩意杀敌……”龙超瞅了一眼立在墙上的狼筅,心生不悦的说道。
“这个为兄早就给你想到了,我前两日就听说城里有个姓张的铁匠,手艺很好,我专门找到了这个张铁匠,然后给他画了一副龙胆枪的模型,现在就等张铁匠十日后交货,看打造的怎么样了。”乐文看着龙超一脸不乐意的样子,淡淡一笑说道。
“龙胆枪?这个名字听着倒是霸气侧漏,希望用起来也像它的名字一样霸气吧。”龙超听到龙胆枪这个名字,倒是有些感兴趣。
“放心吧,只要那个张铁匠不是个徒有名气的棒槌,按照为兄说的那样打造,肯定让你满意。”
乐文为了能让龙超用着顺手,特意嘱咐让张铁匠把龙胆枪加重了,这把龙胆枪有八十斤重,长一丈八,也就是差不多四米多长,碗口粗细,长度和张飞的丈八点钢矛长度差不多,但是重量却比丈八点钢矛多了十七斤。
这简直就是加强版的龙胆枪啊,非一般人能用的动的,也就像龙超这种天生神力的人,才能用起来合手吧。
用这龙胆枪,不管是扫还是挑,倭寇只要挨上一下,恐怕都会受不了吧,轻则身受重伤,重则命丧当场。
说起这次的倭寇,虽然只有五人,可是竟然全是真倭,这也难怪乐文手下的那十名衙役,只是片刻之间就被他们给收拾了。
话说明代江浙沿海居民第一次看到倭寇,没有丝毫警惕性,像看动物园猴子一样。
在一个普通的早晨,浙江嘉兴盐邑县早起赶海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一艘长八九丈的海船停泊在海滩,船上有六十几个“髡头鸟音“的怪人,还带着枪刀弓矢。
当地的巡海官军百余名围了上去,问他们为何而来,无奈语言不通,只好搬出一张小木柜铺上纸,用笔交谈,船上一个懂汉字的人写道:“我们是日本人,从本国而来,停船是因为舵坏了,想问你们借点粮食,等修好舵就走。我们不是坏人,不要逼迫我们,不然我们就和你们拼命。“
海边来了好多外国人!整个县城的人都轰动了,扶老携幼地赶去看稀罕,当时承平已久,老百姓都指指点点嘻嘻哈哈,没有一个知道害怕。到了黄昏,突然之间,船上的日本人一起站起来,张弓射出燕尾利箭,把周围的官军全部射死。旁观者这才知道是海贼,发一声喊,哭爹喊娘地奔入城,赶紧关上城门开始防御。
但是,倭寇虽来自日本,日本人的姓名却很少在明朝史料上出现,大多为“二大王“、“倭酋“、“船主“之类模糊称谓。笔者手上的资料中,能确定是“真倭“的只有“门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稽天新四郎“、“辛五郎“、“日向彦太郎“、“和泉细屋“、“善妙“、“庄公“等寥寥数人,而且这些名字不一定确切。
在近代以前,大多数日本人只有名没有姓,有姓的只有士族以上的阶层,而且全日本也没几个姓,如著名的源氏、平氏等皇族姓氏。一直到明治八年,政府颁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否则受罚。
说来有趣,这一下,造成了日本姓氏天马行空般地海量发展。据统计,现代日本的姓氏数目超过了十万,而中国十三亿人,加上少数民族的姓氏,才不过一万出头。
话说剃头梳髻的就都是日本人吗?如果你这么想,那么你就错了。
当时一个昆山人被倭寇掳走五十几天后逃生归来,他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船上大概两百个倭寇,有福建、温州、台湾、宁波人,也有几个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占十之六七。梳着髻的日本酋只有十几个。“两百个倭寇中,只有十几个真倭,明史说的“十之三“看来还夸大了。
元末明初的倭寇以日本人为主,但到了明朝中叶,倭寇的主力就是中国人了。
对假倭的身份问题,明人郑晓是这样总结的:“小民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为之奸细,为之乡道。弱者图饱暖旦夕,强者忿臂欲泄其怒。“一句话: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书生也做贼?没错。有个书生写了这么一首诗:“海雾晓开合,海风森复寒。衰颜欢薄酒,老眼傲惊湍。丛市人家近,平沙客路宽。明朝睛更好,飞翠泼征鞍。“
这首五言律诗词句清丽,意境恬淡,大得唐诗三昧,作者就是一个不知名的书生倭寇。
就是倭寇撤退后他题在庙壁上的。如此文采令采九德大为感慨:“观此四十余贼,亦有能题咏者,则倡乱者岂真倭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