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困顿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浩南小说网 www.hnnys.com,最快更新倾宸最新章节!
(感谢书友童欢的粉红,o(n_n)o~)
天邺王朝弘帝二十五年,是弘帝继位以来,对外最顺意的一年,对内却是最艰难的一年。
对外,与金萨国的通商进行的极为顺利,朝廷光是赋税这一块就比往年多了两成利润。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又因为周边小国的不断骚扰而花了出去,虽有金萨国相助,解了燃眉之急,可是领土问题到现在也没纷争清楚,总归是弘帝的一块心头刺。
与金萨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因为派遣使团的回归告一段落。千人学子在金萨国受到皇帝康帝的亲自接见,不到三天就各就其位,真正履行了当初的承诺。二百名和亲女子更是受到礼遇,其中皇室宗室女子十人中,有两人被康帝选入后宫,一为才人,一为美人。三名送入皇子府,两名婚配文武大员,一名婚配宫廷侍卫,两名婚配三品以上官员。其余皆照应着天邺王朝当初甄选和亲人选的品阶,也在三天内婚配完毕,派遣使团对金萨国的安排非常满意,带着康帝特意让人备好的厚礼,很快回国复命。
弘帝有些洋洋得意起来,更加确定金萨国极力想与本国修好是有一定诚意的,要不是天邺王朝这些年在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他还真有些怀疑,金萨国是不是有什么聚宝盆,为何每次都会在天邺王朝最危急的时刻跳出来帮忙。不过,等三年后,千人学子学成归来,金萨国的技术和优势,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天邺王朝的优势。而三百名和亲女子源源不断送来的情报 ,也预告着金萨国最终会真正成为自己面前的一盘菜。
对内的隐患,就要从去年开始算起。
去年年底国库收粮总量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惩办了几个主事官员,最终却因为灾年难收为由,又放归其位。
到了今年四五月间,西到巴州、象州、滕州、睦州、洪州,北到威州、沙洲等地传来旱情,致使粮食收成锐减,到了五六月仅仅收割了六成粮食。去年年底就有管理农事的官员上折子,请求弘帝拨款兴修大型水库,以便来年应急之用,可是粮食亏空。边境不断受到滋扰,本就花费不菲,弘帝思量之下。下旨让各州发动百姓自救,允诺成绩突出者,来年可减半成粮食的税赋,倒也激励了一些地方官员和百姓的积极性。
只是民间有一句俗话:久旱必有久雨,大旱必有大涝。刚刚经历了因为久旱而收成大减打击的百姓。又因为连日来的雨水,而致使过渡的短季节农作物收成化为泡影,这还不算,有些人家甚至连房屋都被大水冲毁,无法得以生存,只好卖身为奴。卖地换命。
没了房屋,没了土地的百姓,有些踏上了逃荒的路。有些连同自家土地一起卖给了新东家。只不过后者一直是秘密进行的,不在其中不知其事罢了。
如今,还没将派遣使团带来的好消息完全消化掉,又听闻巴州、象州、滕州等地的灾民发生暴动,抢完当地官府的粮仓之后。又涌进了睦州和洪州,造成州城多处商铺和房屋被抢。要不是当地官员防御措施一直做得好,恐怕又会落得如巴州和象州一样的下场。
荒年多灾难,有了流民就会有刁民,有了刁民就会有匪类,面对滋扰生事的匪徒,朝廷只好做了两手准备,一边派人招安,一边对睦州和洪州等地增加兵力,毕竟那两处又和巴州、象州等地不同,那可是接连边境诸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此时的弘帝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之上,看着不断呈报各地旱情、水涝、兵乱的官员,终于动怒了:“我养了你们这么多年,到了关键时刻,没有一个站出来办实事的。每年拨到地方财政的真金白银,你们要是真的用到地方防务上,怎么会有旱情、水涝的发生?”
工部尚书上前禀奏:“启禀陛下,微臣自接任工部一来,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笔拨到地方的防务专款都有详细记载,只是这旱情和水涝,本来是可以提前预知的,若是钦天监的官员多用一些心思,这些灾难最起码有一半都能避免,望陛下明察。”
弘帝冷笑一声,这些个老奸巨猾的臣子们,到了这个时候还敢推卸责任。
时任钦天监最高长官的监正大人顾不得擦拭额头黄豆大的汗滴,上前跪拜:“请陛下明鉴,钦天监早就在去年冬天就向陛下禀明今年恐有大旱大涝之灾,也向工部提前发出预警,让他们早做准备。”
弘帝心里跟明镜一样,自然知道钦天监监正说的都是事实,他虽然有些后悔没有拨款加固各地的水利防护设施,但心里却很明白,若不是他们这些年贪墨兴修地方水利的银子,原本该固若金汤的河堤何至于被几场大雨就冲刷成千疮百孔。而且钦天监历来直接归属皇帝管辖,没有多少油水可捞,弘帝很容易就站在了钦天监监正这边,在工部尚书还想为自己争辩时,弘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下旨:“今有大旱大涝虽属天灾**,但工部日常监督防御疏于管理,不惩难以服众。除工部尚书撤职查办,其余众人发俸禄一年,以儆效尤!”
工部尚书心里虽有不甘,可是好歹留了一条性命,只好跪拜谢恩。
钦天监监正大人低垂眼睑,没有人看见他的眼睛里闪过一道光芒。
要是光用惩戒之法就能解决问题,弘帝也就不用这么愁了,可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流民,就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样,随时等待引燃,让弘帝再无往日的意气风发,人也瞬间苍老的好几岁。
现在,礼部又呈上邻国三个国家有意结盟的文书,于他而言,正是一种新的考验。决策对了,可以度过这次难关,决策错了,将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何去何从,就在他的一念之间。
思量了良久,在随侍太监屏气凝神就要睡着时,弘帝急招六部官员进宫面议,共同商议一件决定天邺王朝能否顺利摆脱这次危机的大事…………
(感谢书友童欢的粉红,o(n_n)o~)
天邺王朝弘帝二十五年,是弘帝继位以来,对外最顺意的一年,对内却是最艰难的一年。
对外,与金萨国的通商进行的极为顺利,朝廷光是赋税这一块就比往年多了两成利润。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又因为周边小国的不断骚扰而花了出去,虽有金萨国相助,解了燃眉之急,可是领土问题到现在也没纷争清楚,总归是弘帝的一块心头刺。
与金萨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因为派遣使团的回归告一段落。千人学子在金萨国受到皇帝康帝的亲自接见,不到三天就各就其位,真正履行了当初的承诺。二百名和亲女子更是受到礼遇,其中皇室宗室女子十人中,有两人被康帝选入后宫,一为才人,一为美人。三名送入皇子府,两名婚配文武大员,一名婚配宫廷侍卫,两名婚配三品以上官员。其余皆照应着天邺王朝当初甄选和亲人选的品阶,也在三天内婚配完毕,派遣使团对金萨国的安排非常满意,带着康帝特意让人备好的厚礼,很快回国复命。
弘帝有些洋洋得意起来,更加确定金萨国极力想与本国修好是有一定诚意的,要不是天邺王朝这些年在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他还真有些怀疑,金萨国是不是有什么聚宝盆,为何每次都会在天邺王朝最危急的时刻跳出来帮忙。不过,等三年后,千人学子学成归来,金萨国的技术和优势,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天邺王朝的优势。而三百名和亲女子源源不断送来的情报 ,也预告着金萨国最终会真正成为自己面前的一盘菜。
对内的隐患,就要从去年开始算起。
去年年底国库收粮总量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惩办了几个主事官员,最终却因为灾年难收为由,又放归其位。
到了今年四五月间,西到巴州、象州、滕州、睦州、洪州,北到威州、沙洲等地传来旱情,致使粮食收成锐减,到了五六月仅仅收割了六成粮食。去年年底就有管理农事的官员上折子,请求弘帝拨款兴修大型水库,以便来年应急之用,可是粮食亏空。边境不断受到滋扰,本就花费不菲,弘帝思量之下。下旨让各州发动百姓自救,允诺成绩突出者,来年可减半成粮食的税赋,倒也激励了一些地方官员和百姓的积极性。
只是民间有一句俗话:久旱必有久雨,大旱必有大涝。刚刚经历了因为久旱而收成大减打击的百姓。又因为连日来的雨水,而致使过渡的短季节农作物收成化为泡影,这还不算,有些人家甚至连房屋都被大水冲毁,无法得以生存,只好卖身为奴。卖地换命。
没了房屋,没了土地的百姓,有些踏上了逃荒的路。有些连同自家土地一起卖给了新东家。只不过后者一直是秘密进行的,不在其中不知其事罢了。
如今,还没将派遣使团带来的好消息完全消化掉,又听闻巴州、象州、滕州等地的灾民发生暴动,抢完当地官府的粮仓之后。又涌进了睦州和洪州,造成州城多处商铺和房屋被抢。要不是当地官员防御措施一直做得好,恐怕又会落得如巴州和象州一样的下场。
荒年多灾难,有了流民就会有刁民,有了刁民就会有匪类,面对滋扰生事的匪徒,朝廷只好做了两手准备,一边派人招安,一边对睦州和洪州等地增加兵力,毕竟那两处又和巴州、象州等地不同,那可是接连边境诸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此时的弘帝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之上,看着不断呈报各地旱情、水涝、兵乱的官员,终于动怒了:“我养了你们这么多年,到了关键时刻,没有一个站出来办实事的。每年拨到地方财政的真金白银,你们要是真的用到地方防务上,怎么会有旱情、水涝的发生?”
工部尚书上前禀奏:“启禀陛下,微臣自接任工部一来,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笔拨到地方的防务专款都有详细记载,只是这旱情和水涝,本来是可以提前预知的,若是钦天监的官员多用一些心思,这些灾难最起码有一半都能避免,望陛下明察。”
弘帝冷笑一声,这些个老奸巨猾的臣子们,到了这个时候还敢推卸责任。
时任钦天监最高长官的监正大人顾不得擦拭额头黄豆大的汗滴,上前跪拜:“请陛下明鉴,钦天监早就在去年冬天就向陛下禀明今年恐有大旱大涝之灾,也向工部提前发出预警,让他们早做准备。”
弘帝心里跟明镜一样,自然知道钦天监监正说的都是事实,他虽然有些后悔没有拨款加固各地的水利防护设施,但心里却很明白,若不是他们这些年贪墨兴修地方水利的银子,原本该固若金汤的河堤何至于被几场大雨就冲刷成千疮百孔。而且钦天监历来直接归属皇帝管辖,没有多少油水可捞,弘帝很容易就站在了钦天监监正这边,在工部尚书还想为自己争辩时,弘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下旨:“今有大旱大涝虽属天灾**,但工部日常监督防御疏于管理,不惩难以服众。除工部尚书撤职查办,其余众人发俸禄一年,以儆效尤!”
工部尚书心里虽有不甘,可是好歹留了一条性命,只好跪拜谢恩。
钦天监监正大人低垂眼睑,没有人看见他的眼睛里闪过一道光芒。
要是光用惩戒之法就能解决问题,弘帝也就不用这么愁了,可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流民,就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样,随时等待引燃,让弘帝再无往日的意气风发,人也瞬间苍老的好几岁。
现在,礼部又呈上邻国三个国家有意结盟的文书,于他而言,正是一种新的考验。决策对了,可以度过这次难关,决策错了,将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何去何从,就在他的一念之间。
思量了良久,在随侍太监屏气凝神就要睡着时,弘帝急招六部官员进宫面议,共同商议一件决定天邺王朝能否顺利摆脱这次危机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