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十一章 山寨兰亭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浩南小说网 www.hnnys.com,最快更新文物贩子在唐朝最新章节!
年底加班,一直两天一夜,非常累.
这一章字数少点,朋友们请谅解.
最后还来得及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本书终于要画上个句号了.还有几章就要结束.
再次感谢朋友们这么长时间的支持.
========================================
贞观二十一年。翠微宫。
此时正是孟春时节,草长莺飞,万物繁茂。翠微宫本是皇家行宫,依山而建,更是清静苍翠,幽然深致。
卢鸿在宫侧偏院中,一侧是十数件书函,案上摆着一卷古帖,正是书圣王羲之的墨宝。
前次卢鸿为李世民画长卷后,李世民一时心喜,曾问卢鸿有何要求没有。卢鸿便托李治进言,愿得观内府所藏历代书迹,尤其是王羲之的真迹。
只是内府中真迹颇多,虽然经虞、褚等诸家精鉴,但整理其实颇为随意。卢鸿略过目后,大饱眼福之余,却对内府管理书迹之法,有些不以为然。因此便与褚遂良商议,更向李治进言后,向李世民提出要求,愿整理内府所藏历代名书,编录考订,以为世间学者之鉴。
虞世南去世后,内府所收书翰,盖由褚遂良鉴定。这几年卢鸿声望雀起,已然凌于褚遂良之上。何况褚遂良前不久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暂时去职,因此李世民便将内府书翰之事,一体委于卢鸿。
只是皇宫之内,久留不便,何况卢鸿有意将内府书迹整理后,刊刻梓行。此事李世民颇为支持,因此特地下旨,将内府收集的前代书迹,均移至翠微宫中,并特准卢鸿每日出入,审视精鉴。
“永和九年,岁在癸酉……”卢鸿手中展视这一卷内府《兰亭》,心中未免有些疑惑。
在前次卢鸿得到那卷《临河序》里,曾经怀疑内府这一卷《兰亭》,怕是伪作。但当真正面对这一卷《兰亭》时,才知道前时的推断只怕略有出入。这一卷《兰亭》,纸质匀洁,字迹生动,与其他王书参照,委实一脉相承。
卢鸿也不由感叹,后世所见冯承素摹本,虽然称是“下真迹一等”,但真与真本对照一看,却是云泥之别。不说别的,只说笔法健劲圆柔之致,便无丝毫可比拟之处。
两卷书法内容颇有重复之处,想来那卷《临河》,当是初稿,故用笔草草,天真烂漫;《兰亭》一卷,应是当场所书,略为舒展,稍有华丽。
除了王羲之的书作,还是王献之、张芝等人的诸多真迹。置身于众书迹堆中,卢鸿恍若梦中一般,日日相对,或是鉴赏,或是临摹,足有一个多月,如同醉了一般。
直到李治来催到,李世民前时嘱咐所要卢鸿临摹《兰亭》一本,卢鸿才清醒了过来。
“却是惭愧,这些日子虽然临作颇多,却是极为凌乱,难当圣上御览。不若卢鸿这便着手,想来太子殿下稍候片刻,也还来得及。”卢鸿有些不好意思地道。
那卷《兰亭序》此时就在案角,李治一听卢鸿要当场临书,心中颇喜,毕竟亲见卢鸿写字或还容易些,真见他临写前人墨迹却不多见。此时卢鸿书名,早已卓然成家,自成一体。不知临前人书迹,是何等模样。
一边的宫女连忙上前,准备铺纸磨墨。卢鸿命取了一锭上等松烟来,要那宫女细细磨开。又命人拿过特制的一卷粉制藤纸,选过一只上等兔毫。
此时卢鸿所选纸墨笔等物,并非寻常用的器具。只是若临前人书法,他总是愿意器物亦想近似,以求气韵逼近。
室中无人开言,炉中幽香袅袅,又渐渐混和了松烟墨磨开的清香,分外的沁人心脾。纸已铺就,墨已磨浓,卢鸿还是手持《兰亭》,目光微闭,似乎沉浸在前人书迹的氛围中未曾脱出身来。
又看了一遍,卢鸿轻轻将手中真迹放下,取过兔毫小笔来,在笔端上轻洇些清水,在砚中舔得饱满,打量了几眼案上色带微黄的纸张,右手随意落在,扬扬洒洒地便写了下去。
李治心中大讶。本来以为,对临书迹,自然要将真迹置于眼前对照,一字一字,务求其形似逼真。哪想到卢鸿这般临书者,居然任意挥洒,全然不看真迹一眼的?
李治隐隐想到,以卢鸿这等书名,自然是不屑再对照临写,只求形似了。其实他只是猜对了一半,卢鸿前世,临那冯承素摹本,已然不知有多少遍,对其中字形结构,可说是一清二楚。
此次又见真迹后,更是把玩许久,对那书迹一笔一划,起落承接,使转提按之处,一一了然于心。因此临写时,自然不会再照本宣科般一一对应着书写,而是全由心中体会,自然落笔,务求神似。
李治眼神集中在卢鸿手下一只笔端,只见卢鸿此番书写,与往常大有不同之处,看似漫不经心,全不用力,手下更是几乎不见停顿,便如笔带了手在动一般。再看字迹结构,与原作大致略同,却不乏区别之处。如原文中“癸酉”二字插于一字空间,又多有勾抹涂改之处。他人临作,多一丝不敬照样写来。而卢鸿此番,却是全然不管,只如正常写字一般写了过去。
便是身后宫女,也似乎被卢鸿手下富手灵气的字迹吸引住了。初始时还痴痴注视卢鸿脸庞的几双妙目,渐渐也都集中于卢鸿手下字迹之上,变得朦胧沉迷,便如这天地间,再没有外物一般。只觉得时光似是停滞般,变得极为漫长;又觉得笔过纸端,如只一瞬,书痕墨迹,已然云烟满布。
卢鸿手下,越写越快,待得他终于写下“有感于斯文”几字,沉吟片刻,微笑着放下笔后,几人才“啊”了一声,清醒了过来。
李治命宫女将真迹置于临作上端,看了又看。卢鸿这件临本,与原作互相对映,多有不似之处。但李治却觉得这本临作,神似之极,活脱脱便是又一件书圣写就的《兰亭》。若非适才亲眼所见,当真要令人怀疑乃是羲之真作,不过是原样再写了一通一般。
良久之后李治叹道:“据言书逸少醉中写罢《兰亭》,醒后复写,终不能及前卷,因此颇以为憾。今日庶子有此卷,只怕书圣亲见,也要叹为双璧,再无憾事了。”
卢鸿道:“也是这一个月,每日相对前人墨迹,不觉心通古人;更是临时生意而临,全无做作预想之处,方能得此卷。现下存了心,再让我临,也是万难有这般境界了。此卷临作,怕我今生也再难得有。若非献于圣上,还真有些舍不得了。”
过了几日,李治将这卷精心装裱卢鸿临作,与原迹《兰亭》一并呈于李世民。当时在场诸人见了,尽皆惊倒。虽然早见过卢鸿书迹超绝,但不想临写书圣之作,能神似到这种程度。又听了李治道卢鸿临作前后之言,都叹为难得至宝。李世民爱不释手,竟命以书圣作品之名收录。此卷《兰亭》,此后世人皆称之为《卢代王作兰亭》,后随其他诸作,并入昭陵陪葬。但传世诸多印本、摹本、拓本颇多,习者多以两件《兰亭》对照临习,成就书坛一件佳话。
此后李世民也命卢鸿择王羲之各卷真迹中尤佳者,再作临摹。只是果然如卢鸿所说,其他临作虽然佳妙无比,不逊前人,但多带卢鸿书作气息,再无如《兰亭》一般全如书圣手书般的作品。虽然如此,卢鸿这卷通临之作依然极得李世民心喜,道是晋有逸少,唐有卢鸿,无愧前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年底加班,一直两天一夜,非常累.
这一章字数少点,朋友们请谅解.
最后还来得及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本书终于要画上个句号了.还有几章就要结束.
再次感谢朋友们这么长时间的支持.
========================================
贞观二十一年。翠微宫。
此时正是孟春时节,草长莺飞,万物繁茂。翠微宫本是皇家行宫,依山而建,更是清静苍翠,幽然深致。
卢鸿在宫侧偏院中,一侧是十数件书函,案上摆着一卷古帖,正是书圣王羲之的墨宝。
前次卢鸿为李世民画长卷后,李世民一时心喜,曾问卢鸿有何要求没有。卢鸿便托李治进言,愿得观内府所藏历代书迹,尤其是王羲之的真迹。
只是内府中真迹颇多,虽然经虞、褚等诸家精鉴,但整理其实颇为随意。卢鸿略过目后,大饱眼福之余,却对内府管理书迹之法,有些不以为然。因此便与褚遂良商议,更向李治进言后,向李世民提出要求,愿整理内府所藏历代名书,编录考订,以为世间学者之鉴。
虞世南去世后,内府所收书翰,盖由褚遂良鉴定。这几年卢鸿声望雀起,已然凌于褚遂良之上。何况褚遂良前不久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暂时去职,因此李世民便将内府书翰之事,一体委于卢鸿。
只是皇宫之内,久留不便,何况卢鸿有意将内府书迹整理后,刊刻梓行。此事李世民颇为支持,因此特地下旨,将内府收集的前代书迹,均移至翠微宫中,并特准卢鸿每日出入,审视精鉴。
“永和九年,岁在癸酉……”卢鸿手中展视这一卷内府《兰亭》,心中未免有些疑惑。
在前次卢鸿得到那卷《临河序》里,曾经怀疑内府这一卷《兰亭》,怕是伪作。但当真正面对这一卷《兰亭》时,才知道前时的推断只怕略有出入。这一卷《兰亭》,纸质匀洁,字迹生动,与其他王书参照,委实一脉相承。
卢鸿也不由感叹,后世所见冯承素摹本,虽然称是“下真迹一等”,但真与真本对照一看,却是云泥之别。不说别的,只说笔法健劲圆柔之致,便无丝毫可比拟之处。
两卷书法内容颇有重复之处,想来那卷《临河》,当是初稿,故用笔草草,天真烂漫;《兰亭》一卷,应是当场所书,略为舒展,稍有华丽。
除了王羲之的书作,还是王献之、张芝等人的诸多真迹。置身于众书迹堆中,卢鸿恍若梦中一般,日日相对,或是鉴赏,或是临摹,足有一个多月,如同醉了一般。
直到李治来催到,李世民前时嘱咐所要卢鸿临摹《兰亭》一本,卢鸿才清醒了过来。
“却是惭愧,这些日子虽然临作颇多,却是极为凌乱,难当圣上御览。不若卢鸿这便着手,想来太子殿下稍候片刻,也还来得及。”卢鸿有些不好意思地道。
那卷《兰亭序》此时就在案角,李治一听卢鸿要当场临书,心中颇喜,毕竟亲见卢鸿写字或还容易些,真见他临写前人墨迹却不多见。此时卢鸿书名,早已卓然成家,自成一体。不知临前人书迹,是何等模样。
一边的宫女连忙上前,准备铺纸磨墨。卢鸿命取了一锭上等松烟来,要那宫女细细磨开。又命人拿过特制的一卷粉制藤纸,选过一只上等兔毫。
此时卢鸿所选纸墨笔等物,并非寻常用的器具。只是若临前人书法,他总是愿意器物亦想近似,以求气韵逼近。
室中无人开言,炉中幽香袅袅,又渐渐混和了松烟墨磨开的清香,分外的沁人心脾。纸已铺就,墨已磨浓,卢鸿还是手持《兰亭》,目光微闭,似乎沉浸在前人书迹的氛围中未曾脱出身来。
又看了一遍,卢鸿轻轻将手中真迹放下,取过兔毫小笔来,在笔端上轻洇些清水,在砚中舔得饱满,打量了几眼案上色带微黄的纸张,右手随意落在,扬扬洒洒地便写了下去。
李治心中大讶。本来以为,对临书迹,自然要将真迹置于眼前对照,一字一字,务求其形似逼真。哪想到卢鸿这般临书者,居然任意挥洒,全然不看真迹一眼的?
李治隐隐想到,以卢鸿这等书名,自然是不屑再对照临写,只求形似了。其实他只是猜对了一半,卢鸿前世,临那冯承素摹本,已然不知有多少遍,对其中字形结构,可说是一清二楚。
此次又见真迹后,更是把玩许久,对那书迹一笔一划,起落承接,使转提按之处,一一了然于心。因此临写时,自然不会再照本宣科般一一对应着书写,而是全由心中体会,自然落笔,务求神似。
李治眼神集中在卢鸿手下一只笔端,只见卢鸿此番书写,与往常大有不同之处,看似漫不经心,全不用力,手下更是几乎不见停顿,便如笔带了手在动一般。再看字迹结构,与原作大致略同,却不乏区别之处。如原文中“癸酉”二字插于一字空间,又多有勾抹涂改之处。他人临作,多一丝不敬照样写来。而卢鸿此番,却是全然不管,只如正常写字一般写了过去。
便是身后宫女,也似乎被卢鸿手下富手灵气的字迹吸引住了。初始时还痴痴注视卢鸿脸庞的几双妙目,渐渐也都集中于卢鸿手下字迹之上,变得朦胧沉迷,便如这天地间,再没有外物一般。只觉得时光似是停滞般,变得极为漫长;又觉得笔过纸端,如只一瞬,书痕墨迹,已然云烟满布。
卢鸿手下,越写越快,待得他终于写下“有感于斯文”几字,沉吟片刻,微笑着放下笔后,几人才“啊”了一声,清醒了过来。
李治命宫女将真迹置于临作上端,看了又看。卢鸿这件临本,与原作互相对映,多有不似之处。但李治却觉得这本临作,神似之极,活脱脱便是又一件书圣写就的《兰亭》。若非适才亲眼所见,当真要令人怀疑乃是羲之真作,不过是原样再写了一通一般。
良久之后李治叹道:“据言书逸少醉中写罢《兰亭》,醒后复写,终不能及前卷,因此颇以为憾。今日庶子有此卷,只怕书圣亲见,也要叹为双璧,再无憾事了。”
卢鸿道:“也是这一个月,每日相对前人墨迹,不觉心通古人;更是临时生意而临,全无做作预想之处,方能得此卷。现下存了心,再让我临,也是万难有这般境界了。此卷临作,怕我今生也再难得有。若非献于圣上,还真有些舍不得了。”
过了几日,李治将这卷精心装裱卢鸿临作,与原迹《兰亭》一并呈于李世民。当时在场诸人见了,尽皆惊倒。虽然早见过卢鸿书迹超绝,但不想临写书圣之作,能神似到这种程度。又听了李治道卢鸿临作前后之言,都叹为难得至宝。李世民爱不释手,竟命以书圣作品之名收录。此卷《兰亭》,此后世人皆称之为《卢代王作兰亭》,后随其他诸作,并入昭陵陪葬。但传世诸多印本、摹本、拓本颇多,习者多以两件《兰亭》对照临习,成就书坛一件佳话。
此后李世民也命卢鸿择王羲之各卷真迹中尤佳者,再作临摹。只是果然如卢鸿所说,其他临作虽然佳妙无比,不逊前人,但多带卢鸿书作气息,再无如《兰亭》一般全如书圣手书般的作品。虽然如此,卢鸿这卷通临之作依然极得李世民心喜,道是晋有逸少,唐有卢鸿,无愧前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