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南小说网 > 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 第744章 新罗改
第744章 新罗改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浩南小说网 www.hnnys.com,最快更新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最新章节!
至德三年的五月,回鹘上可敦李光亲带领年幼的回鹘可汗贺莫达抵达了长安城。
对于这位皇妹,李倓给予了相当热烈的欢迎,他亲自在长安城外迎接李光亲,然后将太极宫边上,永王曾经的宅邸赐给了李光亲。
李光亲是皇帝命令承担永王一脉的,李光亲带领了小可汗拜见了永王的灵位。
李光亲的亲生父亲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功,如今已经封了国公,虽然礼法上李光亲和仆固怀恩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监国太子李倓还是让仆固怀恩和李光亲见面,李光亲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又是垂泪不已,在仆固怀恩的府上住了两天,将自己在草原上的事情说给了家人听。
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倓的气运点收入逐渐趋于稳定,而随着玩家人数的增加,气运支出和气运收入逐渐达到了一种平衡。
在玩家人数达到四万人的时候,李倓就很少再大规模招募玩家了,除非有老玩家删号退出,才会针对性的补充一下玩家。
这也让关注大唐风云的玩家们炸开了锅,纷纷指责狗策划饥饿营销,故意不开放更多的测试名额。
而在游戏中的玩家们则都有了一丝默契,对于游戏中的一些内容不再向外人宣传,除了一些在大唐风云中拍视频的玩家之外,大部分玩家都只在游戏论坛中讨论大唐风云的内容,游戏的热度虽然还是非常高,但是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很快被其他热点压住。
不过大唐风云的账户价格节节攀升,李倓不得不提高了兑换测试资格的门槛,如今暂时没有仗打了,普通玩家积累贡献点更难了,虽然玩家也在论坛抱怨,但是玩家们如今也都有些模模湖湖的想法,这不是一款游戏,而是一次第二人生。
一个身患绝症的玩家,在现实世界中得病死亡之后,却发现自己真的来到了游戏世界中。
这名玩家的帖子很快被删除,并且成了大唐风云的一个都市传说后,却有很多玩家在游戏中见过这位玩家。
这件事玩家们集体心照不宣,而一些敏锐的玩家也开始更加重视和“土着”的关系,而不是和以前一样将他们当做游戏NPC看待。
至德三年六月,返回新罗的新罗留学生们,在新罗的城市和乡镇开办书院,这些书院打起了“传播唐学,启蒙思想”的旗号,以儒家孟学的君轻思想为主题,在新罗兴办教育,创办报刊。
对于这些书院,新罗小朝廷一开始是一点都不在意的。
这些士子都是寒门子弟,当然这些寒门也都至少都是富农这一类的小地主,真的都吃不上饭的家庭肯定是无法送孩子去大唐留学的。
新罗的小朝廷暗中对这些留学大唐的士子禁锢他们出仕了,禁止他们担任任何公职。
当然新罗朝廷是不敢明确针对大唐发布这样的命令的,只能在选官任官的时候暗中这么做。
新罗小朝廷一开始是不在意这些士子的,对于金城的那些真骨贵族来说,这帮子士子不过就是乡下土包子,血统低贱的下等人,他们办书院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只要不让他们出仕就掀不起风浪。
不过事情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到了至德三年的年底,新罗的几十座书院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新罗普通百姓对于读书人是非常尊重的,更不要说这些都是曾经在大唐学习过的读书人,就算是全作焕这种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实际上在大唐混日子的家伙,返回新罗之后也人模狗样的当起了书院的山长,成了十里八乡最被人尊重的“读书人”。
除了招收有读书潜力的种子之外,全作焕的书院还联合周围的几家书院,办了一家名为《新罗新说》的报纸。
新罗朝廷确实非常落后,并没有意识到报刊这种东西的重要性,并没有对《新罗新说》这份报纸有多大的警惕。
在新罗朝堂上的那些“大”人物,更喜欢阅读大唐的报纸,如今海运发达之后有人花费重金从大唐沿海城市购买各种报纸,然后高价卖到新罗来,在新罗金城的达官贵人那边是供不应求。
不过这些都是和普通百姓无缘的,《新罗新说》更像是一份市民阅读的报纸,因为价格低廉,阅读门槛很低,很快在新罗流行起来。
甚至在新罗的首都金城,每一期的《新罗新说》一印出来,就迅速抢购一空。
除了金城之外,《新罗新说》在另外两个城市也受到了欢迎。
一个是新罗南道最重要的港口仁川,在大唐强行租借了仁川之后,这座北方最优良的港口迅速发展起来,成了东北亚的物流基地,如今每天进出仁川港口的船只数量惊人,也迅速在仁川诞生了码头工人这个群体。
工人一起吃饭,一起干活,需要分工协作也需要结算工钱。
因为这些需要,有些工头有意无意的,举办了一些短期的识字培训班。
大唐规定在码头做工都要签订契约书和劳务合同,为了能够看得懂合同,也为了能够看得懂时间结算工钱和安排上班时间,工人们也会学着识字。
全作焕的老家距离仁川不远,他也敏锐的把握到了码头工人这个群体,他迅速带领同学们抵达仁川,在仁川码头边上开了一家书院。
全作焕的书院免费教学,主打的就是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扫盲培训班。
这个举动大大受到了码头工人的欢迎,全作焕的声望日益提高。
而识字的码头工人也开始在闲暇的时候阅读报纸,一开始只是看三版四版那些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内容,逐渐的他们也开始关注新罗国内的时政。
和仁川对应的,在新罗的武州(后世光州),这里因为养蚕和缫丝行业的聚集,新罗朝廷为了增加贸易出口,从大唐引进了一些淘汰的缫丝纺织工具,在光州大半纺织业工坊。
这些纺织工进入工厂,也需要读书识字,和《新罗新说》遥相呼应,《武州时论》也迅速成为新罗第二大报纸。
等到新罗朝廷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后,金城百姓已经开始看上这两份报纸了。
就在新罗朝廷颁布报业禁令,禁止私人办报之后,一股汹涌的抗议浪潮汹涌而来。
至德三年的五月,回鹘上可敦李光亲带领年幼的回鹘可汗贺莫达抵达了长安城。
对于这位皇妹,李倓给予了相当热烈的欢迎,他亲自在长安城外迎接李光亲,然后将太极宫边上,永王曾经的宅邸赐给了李光亲。
李光亲是皇帝命令承担永王一脉的,李光亲带领了小可汗拜见了永王的灵位。
李光亲的亲生父亲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功,如今已经封了国公,虽然礼法上李光亲和仆固怀恩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监国太子李倓还是让仆固怀恩和李光亲见面,李光亲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又是垂泪不已,在仆固怀恩的府上住了两天,将自己在草原上的事情说给了家人听。
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倓的气运点收入逐渐趋于稳定,而随着玩家人数的增加,气运支出和气运收入逐渐达到了一种平衡。
在玩家人数达到四万人的时候,李倓就很少再大规模招募玩家了,除非有老玩家删号退出,才会针对性的补充一下玩家。
这也让关注大唐风云的玩家们炸开了锅,纷纷指责狗策划饥饿营销,故意不开放更多的测试名额。
而在游戏中的玩家们则都有了一丝默契,对于游戏中的一些内容不再向外人宣传,除了一些在大唐风云中拍视频的玩家之外,大部分玩家都只在游戏论坛中讨论大唐风云的内容,游戏的热度虽然还是非常高,但是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很快被其他热点压住。
不过大唐风云的账户价格节节攀升,李倓不得不提高了兑换测试资格的门槛,如今暂时没有仗打了,普通玩家积累贡献点更难了,虽然玩家也在论坛抱怨,但是玩家们如今也都有些模模湖湖的想法,这不是一款游戏,而是一次第二人生。
一个身患绝症的玩家,在现实世界中得病死亡之后,却发现自己真的来到了游戏世界中。
这名玩家的帖子很快被删除,并且成了大唐风云的一个都市传说后,却有很多玩家在游戏中见过这位玩家。
这件事玩家们集体心照不宣,而一些敏锐的玩家也开始更加重视和“土着”的关系,而不是和以前一样将他们当做游戏NPC看待。
至德三年六月,返回新罗的新罗留学生们,在新罗的城市和乡镇开办书院,这些书院打起了“传播唐学,启蒙思想”的旗号,以儒家孟学的君轻思想为主题,在新罗兴办教育,创办报刊。
对于这些书院,新罗小朝廷一开始是一点都不在意的。
这些士子都是寒门子弟,当然这些寒门也都至少都是富农这一类的小地主,真的都吃不上饭的家庭肯定是无法送孩子去大唐留学的。
新罗的小朝廷暗中对这些留学大唐的士子禁锢他们出仕了,禁止他们担任任何公职。
当然新罗朝廷是不敢明确针对大唐发布这样的命令的,只能在选官任官的时候暗中这么做。
新罗小朝廷一开始是不在意这些士子的,对于金城的那些真骨贵族来说,这帮子士子不过就是乡下土包子,血统低贱的下等人,他们办书院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只要不让他们出仕就掀不起风浪。
不过事情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到了至德三年的年底,新罗的几十座书院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新罗普通百姓对于读书人是非常尊重的,更不要说这些都是曾经在大唐学习过的读书人,就算是全作焕这种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实际上在大唐混日子的家伙,返回新罗之后也人模狗样的当起了书院的山长,成了十里八乡最被人尊重的“读书人”。
除了招收有读书潜力的种子之外,全作焕的书院还联合周围的几家书院,办了一家名为《新罗新说》的报纸。
新罗朝廷确实非常落后,并没有意识到报刊这种东西的重要性,并没有对《新罗新说》这份报纸有多大的警惕。
在新罗朝堂上的那些“大”人物,更喜欢阅读大唐的报纸,如今海运发达之后有人花费重金从大唐沿海城市购买各种报纸,然后高价卖到新罗来,在新罗金城的达官贵人那边是供不应求。
不过这些都是和普通百姓无缘的,《新罗新说》更像是一份市民阅读的报纸,因为价格低廉,阅读门槛很低,很快在新罗流行起来。
甚至在新罗的首都金城,每一期的《新罗新说》一印出来,就迅速抢购一空。
除了金城之外,《新罗新说》在另外两个城市也受到了欢迎。
一个是新罗南道最重要的港口仁川,在大唐强行租借了仁川之后,这座北方最优良的港口迅速发展起来,成了东北亚的物流基地,如今每天进出仁川港口的船只数量惊人,也迅速在仁川诞生了码头工人这个群体。
工人一起吃饭,一起干活,需要分工协作也需要结算工钱。
因为这些需要,有些工头有意无意的,举办了一些短期的识字培训班。
大唐规定在码头做工都要签订契约书和劳务合同,为了能够看得懂合同,也为了能够看得懂时间结算工钱和安排上班时间,工人们也会学着识字。
全作焕的老家距离仁川不远,他也敏锐的把握到了码头工人这个群体,他迅速带领同学们抵达仁川,在仁川码头边上开了一家书院。
全作焕的书院免费教学,主打的就是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扫盲培训班。
这个举动大大受到了码头工人的欢迎,全作焕的声望日益提高。
而识字的码头工人也开始在闲暇的时候阅读报纸,一开始只是看三版四版那些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内容,逐渐的他们也开始关注新罗国内的时政。
和仁川对应的,在新罗的武州(后世光州),这里因为养蚕和缫丝行业的聚集,新罗朝廷为了增加贸易出口,从大唐引进了一些淘汰的缫丝纺织工具,在光州大半纺织业工坊。
这些纺织工进入工厂,也需要读书识字,和《新罗新说》遥相呼应,《武州时论》也迅速成为新罗第二大报纸。
等到新罗朝廷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后,金城百姓已经开始看上这两份报纸了。
就在新罗朝廷颁布报业禁令,禁止私人办报之后,一股汹涌的抗议浪潮汹涌而来。